疑似“新物种”化石现身莱阳白垩纪研学现场

原标题:疑似“新物种”化石现身莱阳白垩纪研学现场

对于莱阳文化路学校的白羽轩来说,这个小长假,应该是她毕生难忘的假期了:在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组织的“白垩纪化石猎人”研学旅行中,她亲手采集到了一块首次在莱阳现身的化石——

老师,我采集到化石啦!

10月6日,在“白垩纪化石猎人”研学活动实践现场,穿着统一、配备专业的白垩纪少年科学院小队员们,正在仔细的寻找化石的蛛丝马迹。

这里,是白垩纪科考队伍刚“圈”给白垩纪研学基地的新实践场地。在这里,沉寂了亿万年的地层默默敞开怀抱,用自己丰富的蕴藏,迎接着前来科考的孩子们,送他们一场又一场惊喜。

在研学导师们的带领下,实践现场不时传来惊呼:“快看快看,这是什么?”“老师老师,你看我这个是什么植物的叶子?”“老师看我的,我这个好像一朵花啊!”……

惊喜此起彼伏,孩子们像是打开了自然宝藏大门探险者,不停的发现着、讨论着。

在一片惊呼声里,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格外喜悦:“老师,我采集到化石啦!”

被小姑娘的喜悦所感染,带队导师马上接过化石,准备为她鉴定,却马上被自己所见震惊了:没见过!

莱阳文化路学校白羽轩

白羽轩所采集化石

身处馆藏丰富、资源深厚的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研学导师见过莱阳百分之九十的化石种属,但是,白羽轩小姑娘所采集的这块化石,却是带队导师未曾见过的。

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新物种?

这块巴掌大的化石上,几枚印迹看起来像蒲公英种子,又像展开翅膀的小飞虫。这样又像植物又像动物的化石,从未在莱阳出现过。

白羽轩的发现像滴进油锅的水滴,瞬间炸翻了莱阳科考界。

这是什么?

植物还是动物?

是不是新物种?

在争取了白羽轩与家长的同意后,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暂时收回了这块化石,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化石图样传到了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王永栋教授的眼前。

经过王永栋教授的鉴定,这确实是在莱阳从未出现的“新物种”,就图样上所展现出来的形态,王教授推测这是刺果化石,类似于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北票果(Beipiaoia),属于水生被子植物的具刺果实化石。

但是,这块化石具体的种属,还需要专家们对实物进行鉴定。而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已经启动化石保护程序,化石样本将报呈中科院南古所做进一步的研究。

白垩纪研学:发现未来

作为化石资源丰富的恐龙之乡,莱阳有许许多多的化石暴露在野外,很多化石经过风吹日晒已经风化。为了利用好这些没来得及保护的珍贵资源,让它变成一颗热爱探究的种子,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地学、古生物学,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以风化化石资源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地学、古生物学相关的研学课程,以此启动孩子们心中的科学梦。

这不是参加白垩纪国家基地研学活动的孩子们第一次在科考上有新发现了:从2017年开始,白垩纪的研学课程里就有这样一项:实践创新,鼓励孩子们为自己发现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命名。

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恐龙蛋化石,白垩纪依然会认真的将它清理、修复,用专门的标本架封装,再郑重的交给发现它的孩子。

当知道自己为历史的一角命了名,并且拥有了这块化石,孩子们心里,人文的种子悄然种下。在每一次的活动中,从最基础的“瓶中白垩纪”,到化石挖掘,再到未知领域探秘,孩子们对白垩纪的感情日益深厚。

在本次“白垩纪化石猎人”研学活动中,白垩纪依然以“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为基础,带孩子们穿越白垩纪地层,探访石心中绽放的远古花朵;攀登火山口,寻找地球的眼泪原石;教孩子们亲手凝固时间,将刹那定格成永恒,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劳动实践能力。

为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研有所成”,这是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身兼使命,道阻且长。白垩纪将在未来的研学活动中,为孩子们创造更多与“伟大”接触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真正的研学、感受研学的魅力,发现未来,创造未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