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台市区空气质量预计将首次全面达国家二级标准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环保工作已成为全市上下的重要议题。今年以来,我市以迎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突出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整体环境生态
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今年我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环保答卷”,持续的蓝天白云环境在市民的镜头下变成一幅幅让人艳羡的画卷。
环保部门数据显示:1-11月份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改善,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4%;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6%;二氧化硫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3.3%;氮氧化物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3.3%。空气质量优良率85.5%,同比增加6.2个百分点。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预计将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市26条重点河流45个监测断面两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改善。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27%和35%。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丧失使用功能比例两项约束性指标均已达到国家考核要求。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国控考核点位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100%。
此外,我市对部分矿区、农田、蔬菜种植基地、饮用水源地、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进行监测,监测点位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0.27~0.78,根据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属于清洁(安全)等级,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无明显污染。
多项综合整治
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我市把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信访办理与推进反馈问题整改结合起来,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卡实责任,建立市级生态环境督察制度,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通过开展大气、水、土壤等多项综合整治,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我市重点围绕燃煤、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专项督查等行动,建立“散乱污”企业网格化监管体系,确保大气污染整治成效。截至目前,全市6012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取缔整治到位,3198台燃煤小锅炉全部完成淘汰,138个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预计年底前全部建成,60家环检机构全部纳入网络数据动态化管理,全市环检机构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规划实施的39个重点流域整治项目已完成30个,其余9个项目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黄水河、平畅河等5条重点河流水质不断改善。完成全市4353个分散式农村饮水工程基础环境状况及水质监测等工作,整治各类影响水源地水质环境隐患问题259个,大沽夹河及门楼水库汇水区域、市区沿海区片等重点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此外,在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环境监管执法和审批许可等工作也不断得到提升。
综合整治的效果已经显现,初步统计,2018年4项主要污染物较2015年累计削减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1.20万吨,氨氮0.11万吨,二氧化硫1.25万吨,氮氧化物1.42万吨。
坚决打赢
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没有终点,我市正在不断完善生态环保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市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让市民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
接下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把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督查范围,确保按规定时限不折不扣完成整改任务。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一是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贯彻落实《烟台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以锅炉、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等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全市工业污染防治水平,确保市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持续改善。加快推进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建成运行138个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9年起对乡镇空气质量进行考核排名,有效传导污染防治压力。二是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平畅河、黄水河、东村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水系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完成地级地表水型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2019年年底前完成县级地表水型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研究出台全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土壤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能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建设,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建设进度,严厉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我市将深入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抓住烟台跻身“三核”之一的重大机遇,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颜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