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水城》讲述很多人不知道的水城历史

原标题:《悠悠水城》讲述很多人不知道的水城历史

蓬莱水城是继登州府城之后而形成的一座城堡。水城原本只是丹崖山下的一个村镇,宋朝时被称为刀鱼寨,寨子四周没有城墙,只有一道沙堤。到了明代洪武九年,才以原刀鱼寨为基础,将画河入海口改道城东,成为水城的护城河,而将旧河口疏浚扩大,修建了码头和土城墙。明万历二十四年,城墙改为砖石结构,并增设了炮台。此后又经过了五次重修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存的规模。整个水城由小海、码头、城垣、敌台、炮台、空心台、平浪台、防浪堤等部分组成。城门有二,北为水门,俗称关门口,是城中小海通往外海的唯一通道;南门称振扬门,初设时为土门,后改为砖券门,上筑三重飞檐门楼。水城的修筑,在海上建筑技术和结构布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我国海港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水城是登州古港所在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是“海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是中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隋唐时期,登州港达到鼎盛,成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港口之一,与泉州、扬州和明州并称为中国四大港。

水城不但是一个商业码头,而且是一个军港,自汉以后的海上对外用兵,这里都担负着重要的军事运输任务。到了明代,军事地位犹为突出,这时的水城被称为备倭城,驻守水城和巡防登州海域的水师最盛时达6个营。

水城还是海上求仙的策源地。早在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就遗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秦皇汉武更是不遗余力地将海上求仙活动推向了高潮。当时的水城古港,便成为帝王们海上求仙和寻觅三神山的频繁出入之地。

蓬莱水城,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气息。纵观古今,这里既有秦皇汉武的足迹,又有徐福大士的行踪;既有田横及五百壮士的慷慨悲歌,又有戚家军的威武雄风;既有冯玉祥将军的临海咏叹,又有杨振声的文墨寄情。这一切,都成了水城的宝贵资源。若论风景,水城无异于其他濒海城邑,它的价值,全在于与大量史迹相关的人文内涵。风光只是形体,人文才是灵魂,只有深层发掘人文资源,它的价值才会得以实现。只有人文内涵,才能提高一处景观的品位。正如写旧体诗,如果不适当用典,增加诗的容量的厚度,不过是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而已。

以“水城”命名,本身就具有突出个性,在我国众多濒海城市中,独有自己的风格。它与蓬莱阁偎依毗邻,相映生辉,其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是十分巨大的。作为水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涵量,为人们提供了辽阔的想象空间,由此而决定了它的观览性与鉴赏性。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打造胜迹品牌,把旅游文章做大做好,无疑是一种绝佳选择。凭借一方名胜,演绎山海沧桑,再现古邑风情,展示历史遗韵,对于扩大蓬莱的旅游规模,改善景观的区域格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蓬莱旅游局整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