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竟私藏一个历史罕见的巨富之镇 比乌镇更有古味
提到江南小镇,不能避开南浔。水乡小镇的外壳下,包裹的不只是“小桥流水人家”,而是近代史上江浙罕见的一座巨富之镇,同时也是明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之一。
作者:贺兰
“你们去那里晃了?”
“还能去哪里,百间楼。”
“带我去的也是那。”
“是啊,每次来都是去那里的。”
父亲问我的朋友,被我带去古镇哪里散步了。事实上,无论是带朋友还是自己在古镇散步,我心中的南浔只剩下百间楼。
南浔古镇
百间楼也许是江南水乡最后的一个缩影。多年前,在乌镇拍摄的《似水年华》让人们开始熟悉水乡的沿河里弄,陈逸飞的画作留下了小桥流水的一面。好的风景一旦被人关注和向往,商业也随时而来,旅游发展至今,原本清秀的古镇街面多已沦为本地特产和酒吧奶茶店的售卖门面,很难分清各自的特点了。
幸运的是,南浔古镇在上一波旅游开发中慢了脚步。以至于如今跨过通津桥,穿过东大街,依旧能在百间楼寻到水乡的宁静和质朴。沿河而建的数百幢民居在时间里不曾被改变,很难想象商业气息如此浓厚的当下,这里竟能保持遗世独立的不凡气韵。沿着围廊走,脚下就是河水,这边阿姨洗菜,对岸奶奶洗衣服,夹杂麻将声、蒲扇声,都是江南细语。
沿河长廊
这段400多米的沿河长廊最早建于明代,相传是明代尚书董份为女眷家仆而建的居屋。而连接这里的正是原来的运河古道,当地称作頔塘。在刚过去的大运河申遗中,頔塘成为运河文化的一部分,一道入遗。
頔塘
頔塘不仅是百间楼的河道,也是连接湖州城区与京杭大运河的航运要道。时间从明代推到近代,曾经这里风光无限。在清光绪年间,上海开埠,南浔本地曾获首届世博会并获金奖的辑里丝,大量出口并畅销海内外,出现了“通津桥外贩船多”,一船船的生丝通过頔塘运向上海,再到海外。造就了当时小镇空前繁荣的经济。
頔塘
在这次贸易中,南浔形成了庞大的丝商群体,成就了一批靠丝业发家的巨贾富商,按照各家财富的多少,被称作“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累计财富富可敌国。而这些丝商在得到财富后,也在頔塘的另一端建起了巨宅园林,如今从古镇景区象门街进入后,依次能看到首富刘墉的十亩荷塘、其孙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旧居的西洋舞池、以及刘氏悌号的红房子等等,可惜后来由于战争爆发以及机器缫丝的出现,南浔的丝业经济受到极大挑战,市场开始萧条。如今旧宅成景区,让后人有幸可以一窥墙内的精彩。
頔塘旁的旧宅
漫步这些建筑中,依稀能重睹百年前丝商如何打造并运用财富,搅动了半世纪的风云沉浮;也能读到当年主人既想光宗耀祖、又要藏富不露;既要保持封建传统的道德,又要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诱惑等矛盾心理。也是这些建筑,让南浔比一般的江南水乡多了大家闺秀的气派,更有趣地说法成就了一位留过洋的“十三姨”,中西合璧。
漫步于古建筑中
南浔的精彩不至于建筑和财富,在那些巨商之中,也有热衷革命的和文学的。相对南西街上张石铭旧宅的富丽堂皇,他的堂兄弟张静江,位于东大街上的旧宅则要素雅许多,虽然没有张扬的雀替牛腿,但幽深大堂里,却是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冯玉祥的手札、信件和名片。这位“四象”之一张家的儿子张静江,在当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是孙中山的挚友,蒋介石的导师,他从商人成为国民政府的要员,任过民国财政部长,被称为“民国奇人”。只是在岁月中,低调朴素的为人,一如他的尊德堂一样静默。
南浔张氏旧宅
除了有热爱革命,古镇那一头刘家的公子,心也不在商,他把全部的经历都应在了藏书上,收藏各地典籍是他最大的爱好。有导游在介绍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时,会提到“当年主人先是看书,然后嗜书,最后藏书,最后落得家业散尽。”听到这段时,同是爱藏书的人会有被镜子照过的窘态。唯觉幸运的是,刘承干留下的藏书楼在1951年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也让其成为江南众多私家藏书楼中少数有一个好结局的。
嘉业堂藏书楼牌匾
外人提到南浔,总先想起他的富裕,但巨富之下不仅仅只有在商言商的利益,更有一南一北、一东一西的家国天下梦。如今,这些曾经的理想都成为了人们观光旅行的景点,当东大街逐渐被酒吧占领,忙碌的商旅船被夜夜笙歌所代替,只希望南浔在古镇的开发上能依旧保持笃定,切莫因为别家的霓虹闪烁,而丢了从百年前开始营造出的大气优雅之风。
希望南浔古镇能够始终保持一份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