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旅游风情街雷同反映文化不自信
这两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全国各地风情街长得都一样。消息一出,千篇一律的风情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参与这项调查的人,超过九成是70后、80后、90后,这也是目前最大最主要的旅游消费群体。外出旅游,除了看风景,当地旅游风情的体验也必不可少,中青报的这项调查显示,78.5%的受访者会把当地风情街当作旅游时必游的一站,但是58.3%的受访者直言这些风情街的商业化程度太高。
该项调查还显示,风情街之所以会出现“千街一面”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64.0%的受访者认为商业街区强调人气聚集,从策略上会选择快速复制;50.4%的受访者分析目前的旅游商业本身就有同质化特点;40.2%的受访者指出旅游部门缺乏长期经营规划,纵容了商业泛滥;24.3%受访者指出现在的游客就喜欢“打卡式”旅游。笔者以为,综合原因,最重要一点,还是文化不自信,不仅开发者、经营者文化不自信,游客本身也表现出了文化不自信,追逐浮夸,随大流。
不过,实际上旅游风情街的雷同并非中国所特有,不少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都会有雷同的情况出现,售卖大同小异的来自于中国义乌的纪念品,开满风格各异但是实际上大同小异的酒吧和餐厅,标榜个性但是遍地都是的咖啡馆和奶茶店,每个旅游点都可以买到的当地手工艺品。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喜欢逛,而且没有表现出厌恶,因为有一点与中国各地的风情街很不同,那就是具有生活气息,浓浓的生活气息。
国外不少风情街实际上仍然是当地人生活的地方,有些风情街甚至还有医院、学校,但是国内的风情街,大多数已经变成了步行街,修葺一新,没有原住民,统一风格招牌,纯粹是各种各样的商店,甚至是与当地特色毫无关联的商店。在现代社会,商业化其实无可厚非,风情街如果没有商业化,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但是因为商业化而做出来的一系列改造,使得风情街丧失了它原本作为生活街区的功能。就拿成都宽窄巷子来说,每次去成都其实都会过去坐一坐,因为街区内有我喜欢的店铺,但是它除了名字跟历史保持一致以外,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地方了。
在中国众多的风情街中,连锁的酒吧你在不同的城市可以看到,连锁的手工艺店你也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可以看到,就像时下全国各地的美食节一样,每一个地方的美食节,都在卖长沙臭豆腐,都在卖九寨沟禾花雀,都在卖新疆烤羊肉串,都在卖洪七公的叫化鸡,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却又无可奈何,神奇的是,大家骂骂咧咧又欢欢喜喜地去玩去吃。因为我们的开发者经营者缺乏自信,挖不出本地文化元素的代表作品,即使觉得本地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担心知名度不高,怕开发,怕游客不喜欢。
笔者在搜索引擎上打出风情街三个字,下拉菜单还出现了法式风情街、意式风情街、英伦风情街,搜索风情小镇,以欧洲风情小镇和巴厘岛风情小镇为主的各种小镇都跑出来了,这类新建造的风情街、风情小镇,更加突出地反映了文化的不自信。笔者在一次考察中曾听到一位国外媒体同行发出疑问:这些仿造风格的房子都很漂亮啊,住在这里特别舒服,可是为什么没有看到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其实我没有说,中国传统建筑一部分被拆掉了,一部分在破落中衰败了,还有一小部分被当成文物圈起来了,我们13亿人口中,已经没有多少人居住在传统建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