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潭柘寺内50多个"功德箱"沦为景区敛财工具
北京有句老话叫: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说明潭柘寺历史悠久,但是有些人就打起了这座古寺的主意。
据媒体报道,潭柘寺数十个殿内共有70个收集捐款的善箱。这些善箱分为两种,一种箱子写着“功德箱”三个字,另外一些箱子写着“广种福田”四个字。70个箱子中,有53个写着“功德箱”。
据寺内僧人透露,只有写着“广种福田”的善箱是属于僧团所有,其余都是景区设立。各殿放置善箱的数量也颇为悬殊: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等殿内,只有一两个“广种福田”功德箱,而景区侧方的小殿反而功德箱甚多,有经常去潭柘寺参拜的游客说:
游客:这种东西是你为寺庙做贡献的一些想法,希望给自己招一点好运吧。但是看到这个新闻以后确实特别特别的失望,你会觉得这些钱去哪儿了?这些钱变成了景区的收入,甚至是说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尤其是潭柘寺后边,我去了很多次我就发现它后边包括一些好像叫观音洞、月老殿还有财神庙,它跟前边的大殿好像是分离开的,要经过一个小门才能到后边,确实里边不是特别的正规,而且后边的那个寺庙里边见不到僧人。
据媒体统计这些潭柘寺侧方的景点,像东观音洞有“功德箱”7个、财神殿有“功德箱”多达12个。而这些功德箱则属于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2010年发出的一份上市公司公告《潭柘寺景区创5A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里显示,潭柘寺创5A景区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1853.44万元,其中7880万元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筹集,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解决。
也就是说,有近4000万元的资金,需要另谋财路。媒体报道,所谓的“自筹解决”,这些功德箱是渠道之一。对此情况,旅游专家、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博士认为。
刘思敏:一些商业机构或者地方政府如果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特别说明就是为了某一个比如寺庙的修复项目向公众进行募集资金,这个应该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能采取宗教部门常用的,而且约定俗称的“功德箱”的形式来收取。这样的话它实际上对市信众和游客都是一个误导,说严重点就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这部分已经收到的捐款用途的不同决定了现在这个事件性质的严重程度。如果说这些上市公司有非常严密的制度和合理的安排,或者这笔钱比较清晰的可以验证用到了寺庙的修缮这些方面的话,那么我觉得可能就未必还需要追缴。以后可能更多的就是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再次发生。但如果这笔钱变成了上市公司的小金库,进入了上市公司的腰包,那很显然就必须要追讨回来。
北京市门头沟区民宗办等部门表示,日前,区民宗侨办、区委统战部、区旅游委、区公安分局等部门联合对潭柘寺、戒台寺两处景区进行了私设功德箱专项检查整治。检查人员约谈了两寺景区企业负责人,责令潭柘寺景区、戒台寺景区撤除全部违规设立的功德箱。今后该区相关部门将不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宗教活动场所的正规秩序。对此,公共管理专家丁兆林表示。
丁兆林:我觉得这件事情其实真正损害最大的应该是宗教团体本身,就是把别人的善心当成牟利的工具了。以后这个“功德箱”人们就不会把它当成一个“功德箱”,几千年建立的信任,现在就被几个缺德的人,为了搞点钱给毁坏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因为现在高科技的发展让每个人捐的钱都是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相信宗教机构也是在进步,如果有一天他是认真的在做这个筹款,那么他就会用这种新技术的方式,和那种乱要钱的就能够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