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同胞来烟台置换双髋 再续12年前义诊情

原标题:藏族同胞来烟台置换双髋 再续12年前义诊情

藏族同胞来烟置换双髋藏族同胞来烟置换双髋藏族同胞来烟置换双髋

(见习记者张倩通讯员潘峰邢守林) 17日早上5:30,烟台山医院院长、关节外科专家张树栋为尼玛次仁,这个从海拔3650米的拉萨,跋涉4000多公里,转机成都来到烟台的藏族小伙实施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经过3个小时紧张作战,从11日来时的无法走路到现在痛感已经完全消失,再过10天就可出院的尼玛次仁说,像是做了个梦,以前根本不敢想。

义诊结情缘:藏汉一家人

10月14日17:35,由拉萨经成都飞往烟台的CZ2666航班准时降落在烟台莱山国际机场,在大批涌出的旅客后面,皮肤黝黑的轮椅旅客尼玛次仁与前来接机的烟台山医院张树栋院长紧紧握手,热泪盈眶。12年前,他们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相识;12年后,在4000多公里外的烟台,他们重逢。

早在2002年,烟台山医院与西藏慈善机构组织慈善活动,时为烟台山医院副院长、关节外科专家的张树栋亲自带队,利用国庆长假免费为藏族残疾人实施外科手术治疗。作为此次活动中巴车驾驶员的尼玛次仁一直配合慈善活动,搬物资、当翻译,开车采购物资。当烟台山的工作人员对神秘的一山、一水有疑问的时候,尼玛次仁都会一一答疑,同时还不停地清唱声情并茂的藏、汉歌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藏汉一家人。在与尼玛次仁的沟通中,他们也学会了简单的藏语,知道了尼玛是太阳的意思,次仁的意思是长寿。慈善义诊工作忙碌而有序,12名四肢残疾藏族患者进入手术计划,手术均如期进行,手术效果让藏族患者及家属做梦也想不到。通过义诊的相处,尼玛次仁和工作人员相互称兄道弟,在欢送他们的锅庄舞晚会上,他演唱了《妈妈的羊皮袄》 ,和藏族同胞一起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敬献哈达,载歌载舞以示谢意。

从义诊结束到现在的12年里,尼玛次仁和张树栋院长一直保持着联系,电话虽不多,但一直没有断过。

微信传病情:我相信他!

今年7月,尼玛次仁感觉双髋疼痛,尤其晨起下床明显。“在拉萨看过三家医院,前两家一直诊断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的,所以一直检查腰椎。”经一个多月治疗不见好转,尼玛次仁就把诊断和治疗情况通过电话咨询张树栋院长。张树栋院长先是给尼玛次仁快递了药,两人还加了微信,通过微信尼玛次仁随时向张树栋院长汇报病情,并将医院做的CT片传给了它。

通过微信上的图片,张院长发现尼玛次仁的腰椎间盘“突出”并不明显,怀疑是股骨头坏死,因而建议他进一步检查。10月11日,在第三家医院,尼玛次仁正式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

一听股骨头坏死,尼玛次仁当时就懵了。他在“朋友圈”发微信说:原来害我痛了几个月的病因是它(股骨头坏死),遗憾啊!知道得太晚了。

然而,让张树栋院长没想到的是,尼玛次仁赴烟决定如此坚决。“从拉萨转成都或者转北京很正常,但来烟台就很绕,11号确诊,14号就来了,中间正好是周末没法办转院。之前跟他说过,治疗医院可以选择在拉萨,也可以帮他在成都华西医院、北京等地找医院和医生。”

病床上的尼玛次仁在术后道出了心里话:12年前的我,26岁,是旅游大巴司机,因为义诊知道了烟台山医院,认识了张树栋院长,他是骨科专家,我相信他。当我知道自己的病时,脑子里第一出现的人就是他。

手术非常成功:明天就可下地

刚到烟台山医院时,尼玛次仁双侧髋关节剧烈疼痛,已寸步难行,只能借助轮椅。在烟台山医院骨关节科病房,经过张树栋院长检查,尼玛次仁双侧股骨头坏死均为三期,失去减压植骨的手术机会。考虑尼玛次仁相对年轻,体质好、决定为其实施同时双侧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张院长采用控制血压、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等方法降低出血量,补充失血,并预防感染。

因为长期生活在高原,尼玛次仁的各种指标情况和平原的患者不太一样,根据查体和实验室检查,骨关节科的医护人员对尼玛次仁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水电解质、血液系统、肝脏和全身状况、情绪和精神状态逐一进行了分析。血红蛋白162,明显高于平原人。另外,他们还咨询了尼玛次仁藏族诊疗的相关习俗。“5年前他患过低钾,还做过几次手术,很容易导致感染,增加此次手术风险。所以尽量不输异体血,避免感染。”张树栋院长说。

“疼痛感没有了,明天就可以下地了。”术后第二天的尼玛次仁笑容满面,和张树栋院长聊天时汉语流利、亲切的表情跟兄弟似的。

张树栋院长告诉记者,明天尼玛次仁就可下地,过段时间完全恢复后,就又可以开大巴了。在尼玛次仁看来,12年前自己看奇迹发生在别人身上,觉得不可思议;12年后,这个奇迹则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