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民族气质的水上建筑 寻找浪漫风雨桥

原标题:最具民族气质的水上建筑 寻找浪漫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风雨桥,都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2013年11月28日凌晨,号称“亚洲最长廊桥”的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风雨人行桥发生火灾,廊桥被焚毁。在中国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和它一样美丽浪漫的风雨桥?

程阳风雨桥

位于桂黔湘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自古以来便有一种说法,“有河必有桥,有寨必有楼”。三江县林溪乡境内的程阳风雨桥始建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这座木石结构的桥梁不含一钉一铆,整座大桥均是由杉木横穿直套,通过木头之间的孔眼凹槽相对拼接而成。

三江风雨桥

三江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河上。桥基部分为月牙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上部分为侗族特色廊桥木质建筑。桥长398米,桥宽18米,中间为车行道,两旁为人行道,两排桥廊共12节292间。廊桥七个亭阁均是多层重檐悬山顶,高低错落。亭塔顶端的葫芦串,廊脊上的双龙抢宝等装饰物,均为秀明的玻璃钢制作,内装有灯,加上其他灯光照射,晚上光彩四射。

浙江新昌上三坑风雨桥

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约40公里的巧英乡上三坑村,在旧时三泾至宁海的古道上。今存风雨桥,木拱桥,桥而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凉聚谈。桥长16.8米,宽4.78米,水底至桥廊檐高8.13米。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栏。桥脚为23根圆木按二个八字形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进两岸石坎中,上铺桥板。桥廊梁上有“时嘉庆拾玖年拾月吉总理国学生俞熠、刘正辉督造”廿六字,墨迹尚可辩读,1992年5月,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应邀来新考察,认为此桥是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简化而出。

现存风雨桥建筑是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前,新昌有关部门投入专项资金15万元对其进行全面修缮,修缮后的古桥面貌焕然一新。

管阳风雨桥

又称老人桥,十七都民众为纪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老人桥位于福鼎县管阳乡西阳行政村老人桥自然村,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木结构的弧形古式桥梁,横跨于溪潭之上,规模颇具壮观。桥长30.8米,宽8米,主体(桥架)结构为五段三层交岔衔接而成,用整条木筒135支,(不包括横架木筒)其中两端四支“地龙木”直径85公分。桥架顶部架枕木铺钉桥板,上造桥亭一座,竖柱56根,其中四根直透地龙木衔接,上架梁钉椽盖瓦为栋,桥事两侧架本栏,设坐凳,全桥外侧均用木板披钉,以御风雨的侵袭。设计合理,建造牢固。桥亭形似长廊,中央设神龛两间,一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艺精巧,神态如生,前置石香炉一口。调查获悉,这些石象、香炉是在老人桥落成时从潘坑桥(在乾头店对过,今不存在)搬来的。一龛供奉邱老人,龛中置一“明排难解纷邱阜公神位”的木制浮雕双龙戏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历时悠久的石香炉,镌有“邱老人公”字样,背边有破损缺口,据说是“文革”中被抛弃潭中撞缺的。

湖南怀化芷江龙津风雨桥

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龙津风雨桥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建成起,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1999年最近一次重修后,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明山叠翠,舞水拖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浮想联翩。河西巨大的古建筑群,就是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河东是中国侗乡最大的吊脚楼群,把芷江侗乡披上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整个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脊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悬柱、悬瓜、柱角、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楼阁观赏厅、亭、廊、柱枋、店面门牌等对联、条幅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刻制成,展现了当今名人书法和木刻艺术风采。风雨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既保留侗乡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体现当代的园林建筑艺术。

贵州地坪

在贵州说鼓楼说增冲,看花桥看地坪,因为这世界上,再没有比地坪风雨桥更美丽浪漫的桥了。

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历史上曾多次修葺。桥长57.61米,宽5.2米,该桥横跨南江河之上,桥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桥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其下部有两排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杉木大梁上平铺杉木桥板,二十多排圆柱,用枋木交织,压排穿榫连接成一体,形成长廊,桥廊两侧设1米高的梳齿栏杆。栏杆下面有一层外挑1.4米的大桃檐,既美化了桥身,又可保护下面木构件免于雨淋。桥廊内设有长凳,即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凉、会友、迎宾送客和观赏风景,是一种多功能的侗族建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