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探秘我国最老高山气象站

原标题:金顶探秘我国最老高山气象站

曾经“保驾”驼峰航线,未来“佛光”“云海”也可预测

观测员乔海鹰在测量雨量。四川日报记者肖雨杨摄

2008年工作人员铲雪开路。受访者供图

屹立在金顶的峨眉山气象站。四川日报记者肖雨杨摄

原标题:金顶探秘我国最老高山气象站

8月15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战败日。在抗日战争中,人称“飞虎队”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给日本战机造成了沉重打击,但很少有人知道,位于峨眉山金顶之巅的峨眉山气象站,曾经给“飞虎队”飞越“驼峰航线”提供过珍贵的气象信息支持。这个由我国气象事业的开山鼻祖竺可桢在1932年主持建成的气象站,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气象情报的重要交换站点。它取得的气象资料对天气气候,尤其是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这个我国气象观测记录时间最长的高山气象站,81年来如何年复一年坚守在峨眉之巅?它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珍贵的气象资料?8月12日,本报记者踏上了探秘之旅。 A 曾为“驼峰航线”提供气象支持

81年前,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峨眉山气象站在战火纷飞中成立,和泰山气象站一起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两个高山测候所。

金顶,峨眉之巅。很多游客在舍身崖旁追寻日出和佛光时,都会顺着一条石板路向山的南端走一走。峨眉山气象站,便建在金顶最南边的一个角落。

舍身崖旁,峨眉山气象站站长费治伦指着不远处的千佛顶告诉记者,“当年建测候所时间赶得紧,中国第一代气象人只拿了简单的测量工具就上山了。千佛顶有寺庙,他们的吃住只有去投靠和尚。”

1931年,国际气象组织筹备第二次“国际地球观测年”活动:约定在一定年份,世界各国联合观测地球物理现象一年,以此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组织委员会主席、丹麦气象研究所所长考尔博士给时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写信,希望气象研究所能承担中国部分的观测工作。一直致力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竺可桢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在南京和北平观测之外,再设立峨眉山和泰山两个高山测候所。

“峨眉山气象站海拔3047米,刚好处在700百帕的中空位置,这是气象预报的必用高度层。而峨眉山和泰山一南一北,基本可以代表中国南北高山气候。”1932年8月1日,峨眉山测候所准时开始极年气候的观测:气压、气温、湿度甚至峨眉佛光等都在观测范围之内。当时的测量设备相当简陋,很容易发生故障,“他们就发明了一些土办法搞测试,比如根据树枝摇动来判断风向和风速……”一年观测顺利完成。1935年,竺可桢主持出版了《峨眉山泰山国际极年观测报告》专集,报送给了“国际地球观测年”组委会。

这次观测结束以后,峨眉山测候所的运行就暂时停止了。不过资料显示,1939年4月,由于抗日战争需要,当时的四川建设厅又开始重建峨眉山高山测候所。在此后的日子里,这里提供的连续、正式的气象记录,为中国和盟军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航线”提供了重要的气象支持。

费治伦说,峨眉山恰好处于驼峰航线末端,当年峨眉山测候站每天的气象观测数据,比如风向、风速气压、天气现象以及能见度等珍贵的气象数据,就成为“飞虎队”在成渝之间以及四川各地飞行时的重要气象保障。

在峨眉山气象站的荣誉室,至今还保存着1933年以及1941年等年份的气象观测记录。记录本的封面已经斑驳发黄,可打开一看,当年的测候员工整地记录下了当时的风向风速、气压、云雨量等各种数据。1950年8月,峨眉山高山测候所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气象处接管后,才扩建并更名为峨眉山气象站。1954年10月,气象站从千佛顶迁到现在的金顶。 B “五雷轰顶”成家常便饭

作为国家一类艰苦气象台站,峨眉山气象站不管在哪个年代都必须面对两个字:艰苦。从早年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到现在,他们依然要战惊雷、斗狂风、踏冰雪……

今年已有78岁高龄的陈礼良,1954年8月就到了峨眉山气象站工作。当年,他和挑夫在杂草丛生的山上爬了两天,才攀上千佛顶。“到了一看,所谓测候所居然就是普贤殿旁边一个40平方米左右的偏房。我们吃住都在里面,观测数据的时候到露天坝,晚上睡觉就挤通铺。”

两个月后,气象站决定迁址金顶。只是条件同样好不到哪里。根据金顶长期的气象记录显示,这里最低气温接近零下20度,每年平均云雾弥漫超过300天,吹大风狂风59天,雷击天数60天,积雪天数多达144天。

那时从事气象观测的专业人员还很少,气象站又要求24小时值班,陈礼良和同事轮流换班,最长的时候有一年都没有下过山。“头发长了自己拿剪刀剪,衣服烂了自己补,煮饭还要自己砍柴。后来可以烧焦炭了,我们每年要在附近烧制1万多斤的焦炭背上山。”金顶海拔3047米,陈礼良说,在高压锅出现以前,他们吃的饭全是夹生的。

陈礼良说,那些年的夏天,背上山的鲜肉往往早就成了臭肉,“舍不得丢,就多洗几遍多放点盐吃掉。”为了改善伙食,他们在气象站周围的空地上种上萝卜等蔬菜,或者到附近采蘑菇、摘野木耳,有时候还滑下到舍身崖上采龙胆草。去年,气象站种的小白菜丰收了,结果一连好几个月的素菜都是清炒小白菜,吃得大家直流清口水……

今天,解决温饱这里已经不是问题,但恶劣的气候条件仍然无法回避。“山上最怕的就是打雷!”气象站副站长王会兵介绍,金顶的高度恰好处于积雨云中部的强电荷区,所以闪电、雷暴远比平原地区强。为了避雷,气象站北面专门竖起一个高高的避雷塔,东边有11根避雷杆,西边气象站的屋顶全部由铁制成,以便导电。只是预防设施层层加码,依然难敌天气的恶劣。1999年7月的一天,金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眼看正点时间快到,王会兵必须准时到户外巡视虹吸雨量器。没想到刚走到雨量器旁,就看到避雷针上缠绕着诡异的火花。他意识到强雷快到,立刻把电筒一甩,两脚紧闭一动不动,以免造成跨步电。结果,几乎同时,巨大的雷声在他头顶炸开。等他大脑一片空白走回办公室,半小时左右都听不到任何声音。

被“五雷轰顶”几乎是气象站所有工作人员都有过的遭遇。1988年夏天,一个直击雷突然打中值班室,屋顶被击穿一个大洞,屋内的地板也击出一个大坑并被烧焦,近在咫尺的值班员被吓得半天说不出话。

夏天防雷,冬天就得和极寒天气抗争。金顶的冬天一片银装素裹,然而这却是气象站的噩梦,因为天寒地冻,户外观测更是寸步难行。31岁的小伙子乔海鹰电脑里有一张2008年冬天拍的照片,照片里的气象观测点积雪已经一尺多深。当时的气温是零下18.1摄氏度,他要去观测点读取数据,先得用铲子铲雪开路。幸好气象工作人员们都很乐观,乔海鹰说:“我们正好靠这个锻炼身体。”今年才27岁的史亚非是站里最年轻的女同志,连娇弱的她如今也会说,“哪怕天上下刀子,该出去的时候还得出去!” C “佛光”“云海”也可预测

作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峨眉山气象站人工记录了300多万组气象资料,发送了20多万份气象电报,为天气预报以及全球气象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8月12日晚8点过,王会兵从观测点的日照监测筒里取出一张薄薄的纸片。经过显影、烘干,他在这张几乎看不到任何痕迹的纸片上勾了几条小横线。王会兵告诉记者,“显影不明显,说明今天太阳光线不强。”

峨眉山气象站由于周围几无高山遮挡,极易最早发现一些气象指标。因此,他们测得的气象数据一直都是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预报天气的指标性资料。虽然如今气象预报必须结合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全球气象站点提供的气象信息,但峨眉山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总能从他们测试到的数据变化,提前看出周边天气的异动。

今年7月9日,四川多地连续遭受强降雨袭击。7月8日这天,王会兵在11点的时候发现数据异常,“露点温度17.9,水气压高达20.5!以前这里测到的水气压最大值只有18.8。这个数据越大,说明下暴雨的可能性就越大。”他意识到四川可能要下暴雨,专门打电话给乐山气象台了解对方天气预报的情况。果然次日暴雨袭川。

2008年南方大面积的低温雨雪天气,在峨眉山气象站的监测数据中也有显示。王会兵说,2008年元月20日至2月底,气象站连续观测到了30多天的持续偏北风,这说明北方冷空气一直持续控制着峨眉山周边以及附近地区。与此同时,他们测到的旬平均气温也接近历史最低值。大家都认为当年可能出现极寒天气,这种经验预测,果然被当年春节前后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天气印证。

费治伦告诉记者,峨眉山气象站终年都要对风、降水、雪深、雪压、日射、酸雨等几十种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再加上自1941年以来,这里的气象资料收集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因此对研究四川多年来气候的变化,意义重大。

当然,堆积如山的枯燥数字背后也有乐趣。普通游客有幸才能看到的峨眉山佛光,气象站工作人员已经看得“审美疲劳”。费治伦说,峨眉山高山测候所在1932年就曾经把佛光、彩虹、风暴和雷电纳入观测范围。最多的一年,他们发现了55次佛光。

8月12日下午,一直云雾缭绕的金顶突然在下午6点左右云开雾散。万丈阳光给金顶镀上一层金光,而舍身崖下,一片云海茫茫。费治伦说,“这种天气最容易出现佛光”。果然,下午6点半左右,舍身崖边就传来游客惊喜的叫喊声。王会兵解释,佛光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现象,“阳光从位于制高点的观者背后照到前面的云雾上,所形成的光影就是佛光。”

当然,如果看到了罕见的日晕“七日环”,气象人员也不可能淡定。1984年11月22日上午11点半左右,峨眉山气象站前任站长罗大贵突然发现天顶出现白色晕圈。他数了数,居然多达7个。

费治伦说,峨眉山气象站今年刚升级为国家基准气候站,以后观测的气象项目将更多。气象站还将开展旅游气象服务,建立旅游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未来,游客可以根据这些气象预报了解上金顶看到日出、云海或者佛光的几率有多大,“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遗憾也许将越来越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