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拍东方陶瓷古镇 炉火千年不绝
西安铜川有个闻名古今的陶瓷重镇,堪称“东方古陶生产的活化石”,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而我之前,竟然对此地一无所知。今年6月13日,我刚下西安的飞机,国内有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家、老友裴竞德就接着我,直奔铜川的陈炉古镇,说要让我见识这个不一样的古镇。 陈炉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一个乡土小镇,也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民窑--耀州窑的延续者。到了铜川,我们便沿着山上公路不断往上爬,路两边不断出现的,是连绵不断一片又一片的麦田;麦穗已经成熟变黄,风吹过,阵阵起伏,似乎能让人闻到浓重的麦香;当地群众说,不出两三天,这里就要全部开割了,那收成的的场景十分气派。山路上转来绕去,大约开了40多分钟,我们就到了小镇陈炉。这里不似发达地区的古镇,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显得有点简陋和安静,就是一个小山村。到的时候是下午时光,仅看见寥寥几个行人,他们的脸上都挂着淳朴的笑,还邀请我们进门喝茶。听说赶集的日子,这里会有很多人四面八方赶来,变得十分热闹。绝大多数家庭都住在窑洞里,冬暖夏凉。洞外面的温度达到33摄氏度,我进摇动体验了下,竟有凉飕飕的感觉。
站在几百米长的陈炉街道上,你能将整个小镇一眼打尽。依坡而筑的窑洞,层层叠叠,一家人的院子,绝对就是另一家的洞顶;站在上面,下面窑洞人家的活动看的清清楚楚。窑洞错落处,分布着着不同大小、不同款式的烟囱和瓷窑,由此可以很明显地分辨出此镇的特色,据说陈炉也因为这种"陶炉陈列"的景观而得名。
据陈炉窑神庙的梁间板记推断,其烧造陶瓷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朔到唐宋以前,兴盛于金、元、明、清,陈炉的窑火从被点燃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已绵延燃烧了1400余年,创造了在一个地方窑火相续不断,烧制陶瓷的最长纪录。时至今日,陈炉的陶工们还用着代代相袭的最原始的工艺做着手中的"玩意儿",可以称得上是考察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活标本。陈炉为元、明、清时期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产品曾畅销陕、甘、青、宁及河南、山西等省区。在人们的印象中,西北地区只有耀州窑,而至今炉火不灭的只有陈炉镇。
据资料介绍,其陶瓷艺术代代相传,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是我国古瓷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陈炉镇共有金、元、明、清陶瓷地30余处,烧瓷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面2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片)。许多到过众多陶瓷产地的陶瓷专家、摄影家、古镇专题小组研究员和文学艺术名流到陈炉后都有一种找到了根的感觉。 古镇人家世代制瓷,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忙着拉坯的陶工很可能用的还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手法和工艺,使的说不定还是他爷爷的陶车。惟一不同的是,如今手动的窑车已经改成电动的了。 陈炉镇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质上讲,属沉积岩地带,储藏有大量的瓷土原料及釉药原料,陶工们把山上的坩子石取回来,砸碎、筛细,和成泥,揉一揉,放在悠悠旋着的转盘上,随意拉成各种器物的雏形。一会儿,盆罐瓶壶各色家什的器物坯件,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耀县等窑场。因为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于耀州,所以后人将这一窑系,统称为耀州窑。宋代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窑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所烧制的青瓷器,造型"巧如范金"优美精致,瓷釉"温温如也"、"精比琢玉",再配有犀利洒脱中兼有圆活多变的刻花,以及丰富多样化且生动感人的纹样图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产品,是在晶莹碧绿的釉下显现出一幅幅多层次、多色调的优美画面,在清新典雅中透出洒脱豪放的艺术格调。由于质地及纹饰的精美,耀州瓷成为地方向朝廷常年例贡的贡器。
耀州瓷的釉色品种有青釉、姜黄釉、黑釉、酱釉、茶末釉、青白双色釉、香黄釉、黑釉青花、白地黑花、铁锈花、红绿彩瓷等。器件以碗、盘、盆、罐、瓶、盒、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另有一些陈设器、供器、瓷雕等。器件造型多变,装饰手法多样,堪称一绝。
宋代耀州窑的娴熟而独特的刻花与印花工艺,影响了耀州、陕西省以及全国的一批窑场的制瓷工艺,更使其成为一个自成瓷窑体系的北方名窑,与著名的五大窑系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齐名。
陈炉还有一种用铁链拴窑神的风俗。据说陈炉原来有座窑神庙,里面供着舜帝爷。因为舜帝爷曾教人制陶,给了陶工一个吃饭的行当,所以当地人将舜帝爷奉为窑神。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陈炉人称为"爷"的这位神,竟被本地人用铁链拴了起来。据说是这位舜帝爷脾气不好,陈炉人怕爷跑了。而且舜帝爷是帝王,拴住了他,也就拴住了诸神,他们会鼎力相助,以保窑场兴旺。 ,正月二十是窑神的生日。届时,为了取悦窑神以及众位神灵,各社都会杀猪宰羊,置办丰盛的祭品,让这些"爷们"吃饱喝足,稳下心来,保佑窑场的兴旺。 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外出了,继续呆在家里做瓷活的并不多,而且技术也不是很过硬,在镇里不能担当起弘扬耀州瓷当年的重任。接受我访问的这位穆师傅今年40岁,应该是目前镇里技术最好的继承人了,他从16岁开始,已经做了20多年的瓷活。 陈炉作为北方民用瓷的主产地,所所生产的瓷器多以日用瓷为主,举凡生活中需要的杯、盘、碗、盏几乎一应俱全。只有少量的私人瓷坊在仿制一些工艺要求较高的仿古瓷、工艺瓷。一只杯中有个龙头的青瓷酒杯,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公道杯"。据说它能检验出一个人是否贪杯。原来这个酒杯的奥妙之处在于杯中的龙身上有一暗洞。倒酒时,只要不超过此洞的水平线,那就是一杯美酒。倘若有贪杯者,将酒倒过这条线,酒就会从杯底儿漏出,一滴不剩,以示惩戒,故名"公道杯"。
"倒流壶"的发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1968年陕西省彬县城关镇的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出了一个瓷壶。1982年,他的亲戚高立勋回乡探亲时,见到了这个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纹的瓷壶,觉得这个东西大有来历就送到了陕西省博物馆。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确认这是北宋时期的成品,并根据壶身所绘的罕见的凤凰纹饰,认定它是一件贡品。至今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流壶是发现的惟一一件耀州青瓷绝品。至于它怎么会流落民间,埋藏地下,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人知晓其中的玄机。
倒流壶的壶身高19厘米,腹径14.3厘米,底径7.5厘米。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壶盖与提梁、壶身连成一体。提梁造型为一卧状的凤凰,作展翅飞翔的姿势。让人称奇的是壶流(出水的壶嘴),其造型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趴地,倒仰着头,狮口张开,被巧妙地用做壶嘴的出水口,构思十分奇巧。有趣的是这头母狮腹下还有一头幼狮,正在吸吮母乳。母子两狮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