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台印象·非遗传承人曲丽荣:面里揉一方花饽饽习俗
曲丽荣在制作花饽饽前言:她们,身怀民俗技艺,一件事坚持了半辈子。她们不忘初心,将技艺传承作为自己终生事业。她们就是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女传承人。
3月,胶东在线联合烟台市文化馆推出“致敬优秀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三月献礼丨寻找身边的烟台非遗女传承人”主题采访。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女传承人的艺术世界,感受她们的奋斗故事。第三期为大家介绍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曲丽荣,了解她与花饽饽结缘、传承的故事。
胶东在线3月20日讯(记者孙宗顺高安娜)和面、发面、揉面、造型、蒸制、上色……在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曲丽荣的手中,普通的面粉可以变幻出40多种不同形态的花饽饽,惟妙惟肖。在山东龙口,“送三月三”、过百岁、新婚、上梁等习俗流传已久,擅长制作花饽饽的曲丽荣亦因此获益良多。
描过花追过鸟结缘花饽饽成半生所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口人,这座好人之城孕育的民俗基因,给了曲丽荣一个痴迷大半生的爱好。今年61岁的曲丽荣,结缘花饽饽已近50年,回望来时路,可以说曲丽荣天赋与机遇并存。八九岁时,曲丽荣喜欢绘画,常将路边的野花带到学校,课间画画;上学路上还追过枝头的鸟儿,观察小鸟形态进行绘画。
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的曲丽荣还去挑战过专业美院的招生,虽然落榜,但曲丽荣的美术功底已经悄然积累下来。“有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我把爷爷的一寸照片放大画出来,挂得满墙都是,好多亲戚看到后说我画得逼真。”曲丽荣说。
龙口向来有新媳妇第一年“送三月三”的习俗,表达祈求丈夫一生平安的美好祝愿。12岁时,曲丽荣第一次尝试做花饽饽,在母亲的鼓励下,她为邻居家出嫁的姐姐制作了花饽饽,用来“送三月三”,制作过程一次成功,获得了大家赞扬。因为心灵手巧,此后,曲丽荣陆续为本家亲戚制作了花饽饽,也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曲丽荣给蒸好的饽饽上色练就一手好技艺花饽饽订单排起了队
在多年积累中,曲丽荣不仅制作传统花饽饽,也融入新时代元素,技艺日渐成熟,她制作的花饽饽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作为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之一,在烟台组织的该项目比赛中,曾获得最佳作品奖。
在曲丽荣的家中,有几个房间是曲丽荣专用。在制作间,和好的面在她手中简单揉捏,变幻出金鱼、小鸡、小猪、草莓、辣椒等形象,且工具也很独特,多取材于生活用品,如用瓶盖印鱼鳞,用螺丝印条纹等。每当有人来取花饽饽,都会在曲丽荣家中参观一番,拍照发朋友圈后往往引来朋友一阵点赞。
采访当天上午,一位顾客就来订做价值898元的花饽饽,中午又有一位顾客开车前来取花饽饽。眼下,曲丽荣异常忙碌起来,订单已经排到10月1日前后,有近40份订单还未制作。“我做的花饽饽不用到集市上卖,就有人来家里买了,最忙的时候一个月就有1万多元的订单。”曲丽荣说。
曲丽荣制作的花饽饽传承中求变守艺人将进课堂免费授课
作为一名守艺人,曲丽荣在传承中求变,寓意健康、长寿、吉祥的花饽饽令人称奇。“比如送三月三的花饽饽,就包含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有30多种形象。结婚用的铜盆花饽饽,更为复杂,包含10多个大件,每个大件有40多个小件,一套要2880元。做法上也有了变化,比如狮子或者凤凰,以前是一体的,现在是头或者尾巴和身子分开做,用弹簧连接,晃动下便有了动态美感。”曲丽荣说。
曲丽荣的花饽饽口碑好,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也不少。从2008年至今,曲丽荣已经收了10多个徒弟,其中就有她自己的女儿。曲丽荣的女儿学习快,已经开了自己的工作室,还研制了面料秘方,用来制作专供展示、保存时间更久的花饽饽。
因为结缘花饽饽,曲丽荣有着和大家不一样的精神风貌,更懂得民俗技艺传承的重要性。未来,她将走进镇上的小学和幼儿园,将这项扎根于龙口的传统民俗,在下一代人中传播。“我很自豪传承了这份民俗技艺,每教一个人我都好好教。希望跟我学习过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品超过我。”曲丽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