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再登昆嵛山 心存雅致莫等闲

原标题:八月再登昆嵛山 心存雅致莫等闲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里面的一句话深得我心,“在喧嚣中开出宁静的花”。取车前往景区的路上,每一角度的风景不尽相同,便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恍惚感,再登昆嵛,驻足神清观,躬拜烟霞洞,才知一切都要心领神会。

每年来昆嵛山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不单单是来欣赏心中的美景,而是挖掘这山中的文化,于是,当你来到昆嵛山中的烟霞洞和神清观后,意识到原来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收获,不一样的领悟。

烟霞洞是由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室呈椭圆形,深约7米,高3米,略经雕凿。此洞僻静清幽,背山傍水,藏风聚气,历来成为道人居士潜身修炼、讲道阐玄的宝地。烟霞洞景区因此得名,是昆嵛山五大景区之一,景区内有神清观、烟霞洞、三清殿、五祖殿等景观,其中烟霞洞是著名的全真教发祥地。

清晨在登山途中,山中宁静,偶有蝉鸣,古木盘根错节,苍劲有力。远眺烟霞洞,云气葱郁,烟云浩渺,与“烟霞”两字甚是相配。时光仿佛又回到当年全真七子修炼之时,他们谈吐文雅,行走于密林之间,禅修在禅院之内,如同溪流顺势而下,最终汇入江河湖海,悄无声息,回归宁静,面对大海一般,心胸开阔,豁然开朗。

烟霞洞、神清观受到远近人们的敬仰。神清观恢宏壮观,它的建筑面积是680平方米,由主殿和钟鼓楼、东西厢房组成。明洪武六年(1374年)重修时,兵部郎中刘崧曾有撰文,大意是说“过去金大定年间,道教祖师王重阳东来,讲道阐玄,后长春真人丘处机乞请皇帝将此地命名为神清观”。其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展现着当年全真道教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一一探寻。

近日,山东散文学会烟台创作之家携湖南、河南、烟台、威海、青岛的近三十名省散文学会会员、各地散文创作之家成员来到昆嵛山神清观、烟霞洞,深入挖掘昆嵛山千年道教文化,用文字的力量去彰显历史人文与时代传承的文化魅力。其中,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刘郁林在《那山,那水,那人》(节选)中是这样描述烟霞洞、神清观的清宁雅致:

昆嵛山是一座仙山,它总是带着几分神秘,收藏着动人的故事,讲述着美丽的传说。

昆嵛山闻名全国,不仅仅是因为它风光奇绝,更是因为它还是一座道教名山,名闻天下的全真道就是发源于此。昆嵛山与全真道有着非常深的渊源。金大定七年(1167年),全真道开山祖师王重阳得道后,来到昆嵛山定身修行,并收下马钰、丘处机、王玉阳、郝磷、刘处玄、孙不二等7个门徒,号称“全真七子”。王重阳在烟霞洞中开洞修炼,讲经阐玄,创立了闻名中外的“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认为修道就是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净,是真的修行。由于全真道在中国道教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昆嵛山这座与全真道渊源极深的名山,就自然也成为了我国道教宗奉的圣地。

秋日的清晨,我们登上了昆嵛山的支脉烟霞山,巍巍青山,苍苍古木,让人心旷神怡。山上的一枝一叶都晴朗透明,一花一草都妖娆多姿,不知是雨后带来的清新,还是那方神仙的庇佑,才这般钟灵毓秀?

烟霞洞三面环山,里面烟雾缭绕,仿佛有云霞出没,石洞周边松祚掩映,流水潺潺。于禅的光影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全真七子修炼的模样。他们钟情于山水,他们清修于禅院,他们隐于花木深处,他们游走于竹林径里,他们的足迹遍布昆嵛山的每一村土地。

时光荏苒,历经云水800年,烟霞洞依然以卓然不凡的气质挺立在昆嵛山上,而王重阳和全真七子们早已走远,但他们弘扬的道法依然流传,它见证着全真道教文化的源头。神清观在历史的烟雨中,几经修缮,香火绵延不断,传承着全真道教的神韵。小小道观,别有洞天,景致清幽,湛蓝的云天,总让人想起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昂扬,全然没有曹丕笔下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凉。

站在高高的昆嵛山上,眺望远方,苍穹之下,让人顿生一份清远和空灵,心里充溢着一种旷达,一种欢喜。历尽人世沧桑之后,发现唯有人间山水,唯四时明月,一林清风,才可以给予心灵真正的安宁,才可以将灵魂安放。我亦读懂了著名画家张伟先生为何赠予崑龙温泉的是一幅淡雅清丽的《清风图》。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的名山古刹,但最让我留恋的,还是昆嵛山的山水草木以及植根于灵魂深处的清宁。

读美文,行于此,我想心中的宁静之花正在悄然开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