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老导游和13岁少年们在所城上演的“跨时代对话”

原标题:73岁老导游和13岁少年们在所城上演的“跨时代对话”

烟台旅发委推出“八菜一汤”·年在一起旅游盛宴各类精彩活动纷呈!【文博荟览】类活动之一烟台所城里“寻找烟台记忆”,吴凤冠老师带着孩子们品读所城里活动来了!

“所城里创建于哪一年?功能为何?”

“所城里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城墙高、城墙进深为多少?”

“所城里曾经最早的姓氏有哪些?”

对于这些疑问,或许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烟台人都不甚了解,何况眼前这些只读“圣贤书”的懵懂少年们?“所城作为烟台600年的根基所在,我慢慢讲,大家慢慢听,一传十、十传百,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咱们所城,了解咱们烟台。”这是已经古稀之年的银发导游吴风冠的希望,更是700万想铭记和传承烟台历史的烟台人的希望。

近日,伴随着新年的浓浓气息,吴风冠老人再次带领着20多位学生和家长走进所城里,走进那一座座青砖灰瓦的老宅,讲述600来,烟台因这座“兵城”而生的历史。

“所城里准确的叫法是‘奇山所城’,是一座建于1398年的卫所,为抗击倭寇而建。当时解放路原先叫东河,西南河原来叫西河,南面有奇山,北面有烽火台,这里位于中轴线上的有利位置,成就了它作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历史地位,而通到烽火台这条线,因为跑马传递信号,走的人多了,慢慢有了后来的‘朝阳街’……直到1664年,清政府将此处奇山所城取消,当兵的解甲归田,这里也转为民用,人慢慢多了,便逐渐向外发展,形成了周边上夼村、大海阳村、小海阳村、所城东村、仓浦村等13个村。也慢慢形成了烟台的雏形。”吴老声情并茂的讲解着,学生们认真地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做着笔记,而他们心中更是对前辈们选址的真知灼见充满了敬意。

一台扩音器,一块书写板,一只毛笔,一瓶墨水,一袋资料。这便是吴风冠导游工作的全部家当,他把枯燥乏味的名词数字用毛笔生动地写在了宣纸上,他用历经岁月积淀的烟台地道方言娓娓道来着,关于“奇山所城”里发生的奇闻异事,他用一问一答的互动方式激励着少年们对历史和知识不断探索的欲望……在这堂对话式的生动课堂上,收获颇多的不仅仅只有孩子们,许多家长也表示,如果没有这次的行走和聆听,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烟台的根在哪里!

张氏祠堂、所城里社区图书馆、所城里大街57号、刘子琇故居……沿着那些石板铺就的小巷,在吴老沧桑有力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过去弥散在这里的春节仪式感:祭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是表示对祖宗先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所城张家每年的祭祖活动,系由各支轮流执行。

在积雪还未融化的这个冬日,在岁末年初丁酉和戊戌的交接之时,在那一株株枯草摇曳的百年屋檐下,一切已幻化成眼前这幅景象:没有香火萦绕、没有头冠长袍、更没有庄重盛大的行拜仪式,只有那目不转晴的少年们,正聆听着一位身着中山服的银发老者讲述过去的故事,那故事不跌宕起伏,也不玄幻奇妙,但却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脚踩这片土地的真人真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