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不知道的故事——黄县窗染花
黄县窗染花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天皮亮”(用云母制作的窗饰)是其最早表现形式,时称黄县窗染。后来,黄县人又吸取东北地区剪纸和外来木版年画染色技法精华,创造出剪刻与色彩点染相结合的窗饰制作技法,称为黄县窗染花。
黄县窗染花民间制作艺人在黄县(今龙口市)各乡镇均有分布,几乎村村都有,其中,大多数是农村妇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技艺逐渐流传到周边县市地区。现在当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在牛牛居、菜园泊、赵家庄、北关等东城区的十几个村庄。黄县窗染花的制作原料为白纸(普通薄白纸、生熟宣纸均可),制作工具有剪刀、刻刀、毛笔、品色、石蜡(后用桶油、清漆替代)等。
黄县窗染花制作时,先用手工剪刻花样,常用的手法有剪刀剪和刀刻两种,剪刀剪是用剪刀剪出花样,再把几张纸用纸捻固定起来,用剪刀重复剪出图样;刀刻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然后用小刀按花样图形慢慢刻出图样。
剪刻过程完成后,在花样空白处用毛笔蘸颜料涂色,要注意色彩变化和色调搭配,个别地方也可渲染,如用生宣纸创作,需注意落笔的浓淡深浅变化,最后用石蜡(或桐油、清漆)涂染,完成创作过程。黄县窗染花取材广泛,主题美善,“欢乐祥和”、“四季平安”、“吉祥如意”等都是黄县窗染花表现的主题。黄县窗染花制作过程属于艺术再创作,作品色彩鲜明,幅可大可小,即可直接粘贴,又可长期保存;创作时,剪刻刀落处当即成形,难易增减修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及较高的收藏价值。
黄县窗染花是围绕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反映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良好愿望,对于研究胶东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