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仙境海岸】贝壳里的“芳华”
这个时候,朝阳街北头,曾经的挪威领事馆建筑里,售卖贝壳、珍珠、海上用品的礼品小店应该都关门了吧,经过一个夏季的芳华,它们正窝在黑暗中期待着新一年曙光的到来,这道曙光或许微弱,或许强大,只待命运轮回,那个欣赏它们的人到来。
对于贝壳,海边人从没觉得它的珍贵,如果一个烟台人告诉另一个烟台人,他花了多少钱,买了几个海螺壳回家,委婉点说,那会被人笑话。
也许你还不知道,在今年夏天的上海贝壳展上,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来自全球各地的贝壳爱好者,带着自己的“珍藏品”亮相展会,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爱好者关注的目光。
商周时期的内陆通常用作一种叫海贝的贝壳作为货币。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海边民族没有用贝壳作为货币的传统,而内陆地区在古代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获得这种海贝是需要较高成本的,持续获得的量也不多,再加上其他用途比如作为饰物等又会消耗掉一些,在那个商品经济极其不发达的时代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完全没有问题。
比如云南的古滇国,出图了大量的海边货币,有资料显示,一直到明代,在云南的一些土司部落里,物品交换的媒介还是海贝。
贝壳作为收藏品,绝不仅仅是表象那么简单。贝壳的种类很多,有记载的约有11万5千多种,其中化石类有3万5千种,仅次于节肢动物。现如今,一枚珍贵的贝壳,在贝壳爱好者的心目中,比钻石更有价值。在贝壳身上可以学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就以鹦鹉螺为例,鹦鹉螺壳上的波状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朔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
科学家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在新生代的螺壳化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亿2000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9天。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
在一些专家眼里,贝壳还是建筑力学和工艺美术的巧妙结合体,令人百看不厌。
南橘北枳可能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沿海人眼里贝壳无异于普通石头的价值,虽说海螺可以听到大海的声音,但总缺少那么点诗情画意;而在内陆,千里迢迢从海边带回的任意一片贝壳都会好好保管,因为它充满自己编织和想象的情怀。就像不同的时代赋予了人不同的命运,“芳华”的时代塑造了活雷锋刘峰,塑造了自卫反击战英雄何小萍,也塑造和平年代的作家萧穗子……而时代赋予贝壳的命运同样也让人毋庸置疑,物以稀为贵的下场,要么被同类排斥甚至毁灭,要么被异类奉为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