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闪耀在古诗词里的西安记忆 带你访“诗词地理”
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历史上的西安东西文化交融,无数伟大诗人、文学家在这里,留下过浩瀚无垠的璀璨诗篇。古诗词,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构成这座千年古城,最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历史文化资源。
近日,本报记者以东西南北为坐标轴,选择了部分与古诗词息息相关的地点,进行实地走访,试图寻找这座城市的另一份诗意、审美和自信。
东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兴庆宫在唐代是皇宫。园子里,有一座沉香亭。
这座亭子的主角,应该是牡丹花、李隆基和杨玉环。当然,最闪亮的是诗仙李白。在这里,李白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今天的沉香亭,是1958年重建的,红檐碧瓦,明显有盛唐风格。在一段关于沉香亭的介绍中,园方特别注明,这座亭子是李隆基为了杨玉环而建,是两人当年游乐宴饮、观赏牡丹的地方。
亭上挂着郭沫若与赵朴初写的牌匾,每年阳春三月,樱花绽放,走过这里的人,可以用微信扫一扫,听语音讲解。
一首《清平调》中的名句,与沉香亭一道名噪天下,千古流芳。后来,邓丽君、王菲等人,都分别演唱过这首歌,声音里有着宽阔的旖旎风光,是一种明朗却又深沉的力量。
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樊川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唐朝时,这里是有名的“富人区”,诗人崔户春游至此,写下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打开了成磊心中诗情画意的另一扇门。春节过后,他在书店买来《唐诗三百首》,并严格要求自己,每天背一首唐诗。
樊川路往西,是今天的子午大道。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句子,描写的正是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从子午大道加急运送的场景。
沿樊川路一直往北,就是唐朝时大名鼎鼎的“韦曲”。从汉朝到唐朝,长安区一共出过60多位宰相,其中韦氏家族就有22位,毗邻的“杜曲”出过11位,这在全国都是很罕见的。
唐朝诗人元稹,娶了长安区韦曲的妻子韦丛,韦丛早逝,元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的好朋友、诗人白居易与西安,也有说不清的渊源。现在的曲江池遗址公园内,仍有白居易和元稹骑马的雕像,再现了二位诗人在曲江池吟诗作对、骑马悠行的情景。李商隐的另一首《乐游原》,在西安几乎妇孺皆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的。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原上的青龙寺,如今每到清明时节,樱花盛开,游人如织,成为西安市民踏青赏景的一处胜地。
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张永禄曾绘制过一幅历史名人在西安的住所,白居易最初住在现在南二环雁塔南路附近,后来又搬到了祭台村、青龙寺。
在现在的大雁塔北广场,27的白居易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成为“雁塔题名”最生动的注解。
西蜀山兀,阿房出
2016年12月29日,西安星火路立交工程南北主线竣工。车水马龙中,一条东西走向的梨园路,光听名字就极具诗意。
“梨园”的说法,出自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在这里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音乐戏曲学院。舞蹈家公孙大娘擅长一边舞剑一边跳舞,杜甫在少年时曾看过公孙大娘跳舞。回忆起当年的梨园盛景时,他写下了“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安史之乱”后,杜甫遇见流落江南的音乐家李龟年,感慨万千:“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世称“老杜”,他去世33年后,有“小杜”之称的杜牧出生,他以气势恢弘的《阿房宫赋》描写了这座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同时提醒世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遗址,如今被划入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地铁一号线通到了这里。车轮滚滚中,只剩下这一方土堆。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