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来厦门不得不去曾厝垵!美食在左,文艺在右
厦门的英文名叫AMOY,读起来很好听,却是起源于殖民时代,那一段哀伤的历史,却意外地给厦门带来了一个亲切的名字。
厦门给人的感觉,从没有什么大山大河的壮阔,也没有浓情烈酒的刺激;厦门,是一杯温热的铁观音,清新的,温暖的。这里的旅行,不必起早贪黑,长途跋涉,厦门,是你的栖息地,有时间,随意,顺心走走即可。反正,这是一座,值得你一来再来的城市。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这座海上花园,号称是文艺青年和学生狗的旅行必到之处。因此,在我大学毕业之际,我也与三五好友共同前往此处。
三月初春,厦门的夜比平时来的早一些。闲来无事的话,可去曾厝垵散步,邂逅街角的一间间特色小店,玲琅满目的商品令你应接不暇,秀色可餐的美食令你怦然心动,在这里可以满足你那挑剔无比的味蕾及一颗文艺矫情的心。曾厝垵是中国最文艺渔村,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渔村是曾厝安的前生。历史上的曾厝垵一直是作为农村而存在的。那里的人们以打渔和出租房子为生。曾厝埯的村民“男渔女耕,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
渔村的形成,大抵是因为依山傍海的缘故吧。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渔村的日子一开始过得自由而惬意。明初,厦门城建起来之后,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埯也成了军事要冲。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也在这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曾厝埯军事要塞的区位作用渐渐失去。
走在曾厝垵,随处可见当年华侨遗留下来的痕迹。建筑是最直观的展示,当年华侨建造了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至今仍有所保留。较大的住宅群甚至综合两种建筑风格为一体:古建筑的前面两“落”的屋顶为马鞍脊或燕尾脊,最后一“落”却是南洋风味的“番仔楼”。如今,这些华侨房屋由华侨的后代或亲戚居住、管理。只是它们也像鼓浪屿的老建筑一样,正在一步一步地没落了。
流连于别具特色的文艺小店,店中一个个的带有记忆的符号无时不在提醒着我,我在厦门,我在曾厝垵。伫立在路边的指路牌,也是文艺到家了。旅行的意义,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在路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这里没有鼓浪屿的拥挤和嘈杂,但比鼓浪屿安静,也不失情调,更有同样的风景和各式小店,网上有句经典的评价:有了曾厝垵,何必鼓浪屿。曾厝垵有情调各异的客栈、有沙滩海景,有个性的小店,也有安静的酒吧,还有地道的小饭店……在这个被公认为最适合情侣旅游的地方,将会极大激发出你的文艺情怀。
夜幕降临后,曾厝垵的魅力在我面前一点点地铺陈开,随着人潮人涌的往里走,去品尝厦门独特的美食,我从未尝试过的厦门味道也从沙茶面开始。
沙茶面是东南亚广泛流行的著名的汤类面食小吃,在中国的沙茶面分有闽南的沙茶,广东潮汕的沙茶等风味,其妙处在在于沙茶酱的制作,用沙茶酱再制作汤头,而其中以厦门的沙茶面为典范。闽南美食大师杨继波老先生的沙茶面配方的唯一传授徒弟厨师技师王大全继承传统使之发扬光大。沙茶酱主料有虾干,鱼干,葱头,蒜头,老姜等十几种食材构成,经油炸香酥再研磨细,制成沙茶酱待用。
在厦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吃厦门的美食,那一定要去曾厝垵。曾厝垵汇聚了厦门各种美食,甚至全国的美食也都在这寻到踪影。上述沙茶面及这些海鲜小炒都只是其中一二罢了,还有很多很多,为了避免大家流口水,我还是不po了。
文艺青年们散居在村子的各个角落,过着平淡又真实的厦门式渔村生活,这份宁静,正是他们想要的,也是前去小住的游客们所追求的。
这位帅哥做的铜锣烧也特好吃,别具特色。
夜生活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人世百态尽在其中。很多文艺青年来厦门,每当夜幕降临,不是挤在人山人海的中山路,就是跑去官任路酒吧一条街,或是到曾厝垵感受小清新空气。与之相比,我更喜欢在曾厝安的小清新酒吧浅斟低唱,小酌一杯,听在座有故事的人唱歌。
她唱了一首万物生,不能赞更多!
青春最耀眼的时刻,
应该是在路上的那些日子吧。
感谢有人愿意陪我疯狂,陪我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