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蓬莱】厉害了我的蓬莱!原来你还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第一!

原标题:【魅力蓬莱】厉害了我的蓬莱!原来你还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第一!

胶东在线消息:

蓬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大海之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透过时光隧道,可以窥视到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源于蓬莱,即印证了蓬莱昨天的辉煌,也昭示着蓬莱为华夏历史和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鼓舞着蓬莱人民在新的征途上创造出更加伟大的业绩。

01中国帝王最早的海上求仙之地(战国时期)海上盛行的历代帝王求仙和寻觅“三山”、“三岛”活动,实起于战国时期。据《拾遗记》和《史记》中记载,入海求仙的第一人当属齐威王,而登州港则为入海求仙的发源地。历代曾到过蓬莱的文人雅士所留下的诗文中,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登州港(即蓬莱)是海上求仙的起源地,也是后世求仙和寻觅“三山”的频繁出入地。

02中国东方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西汉时期)西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尤其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成为西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大特色。汉武帝时代,曾遣使两次赴西域开辟了陆道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在东方开通了和朝鲜、日本的联系,发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以登州(蓬莱)为起点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即登州和朝鲜、日本的海上联系,要早于和西方沟通的北路陆上丝绸之路,以及南路海上丝绸之路。从登州渡辽东、经朝鲜而至日本的航路,在战国前就存在,历来往来畅通。这条航路是由登州(蓬莱)启程,经庙岛群岛,穿过渤海海峡,后经旅顺老铁山、鸭绿江口、朝鲜西南海岸,由对马海峡到达冲之岛、大岛、北九州。日本朝贡,也大致沿着这条路线,从登州登陆后,前往汉帝国首都。

03中国最早的造园模式——“一池三山”(秦始皇时期)秦皇汉武多次在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而不得,便在自己的宫苑里造起神山来,聊以自慰。秦始皇在“兰池宫”引渭水为池,筑蓬、瀛(《历代宅京记·关中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见于典籍记载的堆山与埋水形式与方法,也是最早将“蓬莱神话”引入园林建造的先例,成为后世宫苑盛行的“一池三山”模式的首创。汉武帝也曾在太液池中筑有三神山。

秦皇汉武在造园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和做法,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不断创新。如北京的清代皇帝园林北海和中南海,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无不体现了“蓬莱神话”的意境和“一池三山”的模式。另外,这种模式还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建筑。如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有“小瀛洲”等,无不蕴含着神山仙岛的创意。

04中国最早的水军基地——登州古港(西汉时期)蓬莱地处胶东半岛北端,背山面海,遥对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形同蟹螯,成为历代的军事要塞。自西汉以来,登州古港就成为海上军事用兵的始发港。史载,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动了对朝鲜的讨伐战争,海陆并进,陆路由荀彘率军从辽东进击,海路则出蓬莱,渡渤海,取道王险城。三国两晋时期,这里担负着重要的军事运输任务。特别是曹魏时期,这里是海上对外用兵基地。隋唐两代,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十余次,多是水陆并进,动用了舟师,借助造船、运兵、运粮,使这里成为中国北部的重要水师基地。北宋时期,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这里的军事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出。“刀鱼寨”的构筑,是我国早期军港的雏形,对北宋海上的军事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明代,这里的海防建设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尤其是洪武九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新建了水城,驻守水城和巡防登州海域的水师,盛时达6营,此时的水城又被称为“备倭城”,这里是中国古代军港建设的光辉范例。

0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现代政权——登州军政府(1912年) 1911年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纷纷宣布独立,然而山东的封建反动势力却比较强大。11月12日,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取消山东独立,逮捕屠杀革命党人,反动气焰十分嚣张。在这种情况下,同盟会山东支部负责人徐镜心秘密来到蓬莱,与蓬莱同盟会员孙丹林密商举行反清起义大计。1912年1月15日,孙丹林等5人组成的敢死队和徐镜心组织的起义部队一举攻占了蓬莱城,登州府和蓬莱县的文武官员全部投降,要害之地均被起义军接管。当天下午,山东(登州)军政府在登州府衙宣告成立,办事机构设在登州考院。山东都督连成基兼任总司令,徐镜心任总务部长,刘艺舟任外交部长,宋赓廷任财政部长,王荩臣任民政部长,柳仲乘任司法部长,孙丹林任总秘书长兼军事参谋。

06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登州文会馆(1864年)齐鲁大学的初创阶段——登州文会馆,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狄考文于1864年正月到达蓬莱,和先期达到的一对传教士夫妇在城西北观音庙办起了一座寄宿的“蒙塾”。1872年,狄考文又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校舍,增加了课程。称前三年为“备斋”,后六年为“正斋”,“正斋视高等学堂之程度,即隐括中学与内;备斋视高中学堂之程度,而隐括蒙学与内”(《文会馆志》),正式定名为“文会馆”,英文名为“登州书院”。1876年,文会馆第一批学生毕业(学制12年),毕业生仅3人:邹立文、李青山、李秉义,狄考文宣布这是这所大学的首届毕业班。这比上海圣约翰书院(即后来的圣约翰大学)早3年,比北京汇文、通州的潞河(两校当时都称书院,后合并为燕京大学)早了十几年。

07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62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登州被辟为商埠。在1859年至1861年间,美、英、法3个国家的5个基督教会派了30多名传教士来到这里。他们通过创办吃住免费的寄宿学校,招收贫苦孩子入学,以达到其传教的目的。他们称这是“最廉价、最有效的传教机构”。1861年6月,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倪维思夫妇来到蓬莱,住在北门里(今石岛社区)的一座破败不堪的观音堂里。次年,倪夫人在这里招收了2名女生,办起了女义塾,是为蓬莱女校之始,也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1868年,该校与狄考文的妻妹帮姑娘在东大寺(今中国银行蓬莱支行西)办的另一所女校合并,迁到察院后(今鲁粮宾馆北),后来,“察院后”便成了女校的代用词。

08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馆(1887年) 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在蓬莱创立的启喑学馆是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开始只收到一个木匠的儿子就读,后来增至4人。启喑学馆采用美国罗杰斯特聋哑学校教材和自编的《启喑初析》为教材,用口语、手指语和手势语教学。1895年,梅尔斯病故,长老会停止了经费供给,学馆无奈关闭。1898年6月,美国路彻斯特聋哑学校校长致信其夫人梅奈德,愿意资助经费试办一年启喑学馆,同时要求校址从蓬莱迁至烟台。不久,校址迁至烟台,启喑学馆更名为烟台启喑学校,又名梅尔斯纪念学校。

09阿拉伯数字在中国的最早引进(1864年)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国传教士就来到胶东半岛。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在登州办学校时,和中文教师邹立文合作,将西方数学书翻译成中文出版,行销全国各地。阿拉伯数字在中国的最早引进就是在这本数学书中开始的。李俨编的《中国数学史》记载了这段史实。

10大花生在中国的最早引进(1862年)花生分为四大类型,即珍珠豆型、多粒型、龙生型和普通型。普通型(又称弗吉尼亚型)因果型较大,俗称花生,是一种外来品种。1862年,美国长老会梅里士夫妇来到蓬莱,把美丽的大花生种带到这里,鼓励当地农民在府城北门外(今体育场附近)的沙质土地上试种。期间,城南大杨家村(今大辛店镇域内)的基督教徒杨德来,从城里教会弄到大半斤花生试种,繁殖成功,不断传播,逐渐推广到山东各地,使大花生成为山东省对外输出的重要农产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