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斯里兰卡采茶女代代相传 锡兰红茶背后的辛劳
斯里兰卡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杨诗源
汽车行驶在斯里兰卡中部山区。绵延的翠色茶山之中,不时出现几点跳跃的色彩,或红或蓝,点缀在成片的茶树中十分显眼。当车辆行驶再近一点,你会发现,原来这些美丽的色彩都是辛勤工作的采茶女。她们多数眉心点着一粒朱红色的吉祥痣,看见游人,羞涩一笑,妩媚极了。点吉祥痣的习俗,和印度许多地方无异。也无意间暴露了她们的“泰米尔人”的身份。这些泰米尔族采茶女来自南印度,信仰印度教。
被英殖民者带到当地
据说在斯里兰卡人心中,“泰米尔人”和“泰米尔采茶女”是两个概念。原来,斯里兰卡的泰米尔族多是历史上人口自然迁徙而来,自古就生活在这座小岛上;采茶劳工虽然也是泰米尔族,却被称为“采茶人”——她们主要聚集在产茶区努沃勒埃利耶等地,是在殖民时期被英国人带来的。
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偶然发现锡兰山区竟然是非常理想的茶树种植场:这里的海拔与日照赋予了最适合茶叶生长的条件。锡兰高地红茶与安徽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并称世界四大红茶。
可采茶工作辛苦极了,还需要眼光和技术。当地的僧伽罗族人怎么都不愿意干这苦差事。于是英国人只好从南印度带来泰米尔劳工从事这项工作。她们种姓较低,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继续着茶叶采摘的工作——也就是现在的采茶女族群。
被监工严格监视
采茶女尼古拉·卡拉姆就属于这样一个被英国人带来的泰米尔家庭。此刻她正在辛勤劳作,虽然是早晨,汗珠却从她的额头渗了出来。采茶女都带有一根测定采摘面高度的竹竿。采茶时,卡拉姆背上背着一个盛放茶叶的袋子,把竹竿按要求的高度横置于树冠、高于横竿的才能采摘。不够高度的新梢,留下以后再说,整个采摘过程全部手工完成。“这种工作方式是外祖母传给妈妈,妈妈再传给我们,一代一代往下传承的。”卡拉姆告诉我们,采茶的要诀是“每次都要摘取顶部同一高度的嫩叶,一芽四五叶中过老的部分应采下后丢弃。” “嫩芽和两片叶子的组合,才是最好的茶叶。”采下的鲜叶必须保持完整,保证每一批茶叶的质量统一,并尽快送回茶厂进行干燥处理。
我们拍摄时卡拉姆有一些紧张,眼角余光不时注意一下不远处的一名男性监工。她悄悄对我们说,这名监工负责监视采茶女们的一举一动,确保她们干活不会偷懒。“有的监工还不错,但是有的特别凶。如果看到游客和我们合影花费了许多时间,他会大声训斥。”——随着茶园游客的增长,游客合影给的小费也成为采茶女一笔不小的收入。
采茶女们生活艰辛,卡拉姆每天从8时工作到16时,大约获得不到10美金的报酬。没有她们的辛勤的工作,就没有“献给世界的礼物”锡兰红茶。喝着香醇的红茶,不知道消费者们能否想到,这茶叶背后的辛劳?
佛教国家的印度教徒
卡拉姆带领我们来到她位于山上的家。十分简易的房子一共隔开了3间屋,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客厅,尼古拉·卡拉姆的两个小孩正在客厅铺好的垫子上玩耍。还有一间是厨房。卡拉姆的妹妹桑吉姆(也是一名采茶女工)正在厨房忙碌,炊烟从烟囱袅袅升起。卡拉姆介绍说她的丈夫不在家,在外劳作。外面的一小块土地上种了一些蔬菜。我们看到,如此简单的房舍,还种植了一些植物来装点。“房子是朋友们帮着搭建的,”卡拉姆说,“我丈夫到森林里,砍了一棵树,然后有了现在这个小房子。”
卡拉姆的丈夫也是一名种姓较低的泰米尔人。这些被英国人从南印度带过来的低种姓采茶女和斯里兰卡的泰米尔族有本质区别。比如在内战之前,上等阶层的泰米尔人和僧伽罗人常通婚,但不论泰米尔族还是僧伽罗贵族都不会和低等的“采茶人”结婚。所以卡拉姆的丈夫也是“同等阶级的人”。
这种社会习俗阻碍了他们往社会上层流动。“虽然我弟弟在念书,但很可能还是会从事差不多的工作。他上的是政府公立免费学校。”卡拉姆说。
在佛教国家斯里兰卡,卡拉姆和丈夫笃信印度教。在努沃勒埃利耶,印度教神庙随处可见。他们一家有时间就会去神庙祈祷,人生最重要的婚礼也在神庙举办。她指着结婚照说:“印度教庙宇如同子宫,隔离了邪恶,是令人获得能量重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