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颐和园App自动介绍景点 密集区将开免费WiFi
手机“扫一扫”,古树身世全明了
长廊邀月门等游客密集区域,“十一”前将可免费上无线网。本版摄影 胡铁湘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里,“暗藏”许多现代科技,严密保护文物,瞬间“穿越”历史:独创的物理监测仪,时刻监控景点微环境;三千株树木身挂二维码,手机“扫一扫”,传奇的身世就会跃然眼前;国庆前将推出的全新智能导览应用App,可以自动收取当前位置的景点信息……更令游客欣喜的是,颐和园部分游客密集的区域将开放免费无线网,让大家在使用App的时候免了费流量之忧。
游客密集区
可免费上网
国庆节前,颐和园部分游客密集的服务区域将向公众开放免费WiFi,方便游客下载、使用App。目前,在西宫门、文昌院、长廊邀月门、北如意门广场附近都已铺设好无线网络,只是尚未向公众开放。“十一”前,将陆续打开互联网服务。为了不影响文物及景观,颐和园不能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但WiFi将在游客密集的服务区域逐渐开放。“现在,颐和园的售、验票均采取电子票形式。目前,无线网络设备已经铺设好了,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各个门口的售、验票信息都会使用无线网络传输。”颐和园影像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
新App自动介绍当前景点
颐和园影像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国庆前,颐和园将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导览应用。除了传统导览App的地图、解说等功能外,此款App最大的特点在于应用了苹果公司推出的“iBeacon”传感设备,可自动收取当前位置的景点信息。
该款应用与其他导览应用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iBeacon”传感设备进行定位,会对10米至50米范围内的客户端进行调节式触发。安装App后,进入景点就会弹出景点介绍。“当你进入东门时,马上会收到‘欢迎您来到颐和园’的提示,点击该信息即可跳转进入导览客户端,查阅从东门开始的游览路线。当你来到园内著名景点,如文昌阁时,会收到‘您当前的位置是文昌阁’的提示,打开即可查阅相应的图文介绍及语音解说。”
该导览App包含全园140个景点近8万字的文字介绍、160余张图片,同时通过专业灌录提供语音服务功能。“除了常规的公交线路规划、景点路线推荐等服务以外,这款App还可通过自行选择游览时长,为游客规划半小时至两小时之间、时长不等的‘小时游’个性化路线。同时,游客还可根据游览兴趣选择我们推出的不同的‘主题游’路线。”该负责人介绍。这款应用将于国庆节前在苹果商店、各大安卓商店同时上线。
南湖岛修缮后布展开放
“颐和园的园墙和大门一样,都是颐和园的第一道景观。”副园长邹颖告诉记者,由于城市发展,颐和园的园墙离园外的道路越来越近了。“车辆、行人的震动干扰对园墙的影响比较大,部分园墙已出现了开裂、歪闪的情况,如今我们正在着手修缮。”
正在进行中的西门至北如意门段大墙抢险二期修缮开始于今年7月,修缮墙体总长达1886延米。邹颖介绍,颐和园的园墙始建于光绪年间,后因地震等原因有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逐年修缮,这也造成了墙体高矮不一、用料杂乱的现状。本次修缮除了整顿因年久破损造成的坍塌、鼓闪等安全隐患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替换杂乱的建筑材料。“我们将部分重做基础,墙面恢复传统麻刀灰勾缝,恢复宝盒顶墙帽,让颐和园园墙真正成为一道风景。”该工程预计明年3月完工。
另一重要工程是去年8月动工的南湖岛景区修缮。南湖岛占地10000平方米,包括涵虚堂、澹会轩等建筑23座,总建筑面积2057平方米。
邹颖介绍,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南部,是连接十七孔桥和东堤、西堤的重要建筑。岛上建有龙王庙,是清代宫廷祈雨的重要场所。
由于多年未进行修缮,岛上建筑多存在屋面漏雨、油饰剥落等现象,个别建筑存在安全隐患。本次修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本体、油饰、彩画等修缮,岛内地面、道路、山石、驳岸等整修归安,水电附属设施改造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预计竣工时间为今年12月,此后,这里将作为文化展陈场所对公众开放。
一扫二维码古树全明了
颐和园不久前开始为园内的树木挂上二维码“身份证”,为树木建立“电子档案”。园林部主任戴全胜告诉记者,挂上二维码的树种共有近百种,目前总数达3000株左右,其中不乏树龄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和100年以上的二级古树。“这个项目与百度合作,游客只要‘扫一扫’,就会进入百度百科的详细介绍,了解该树木的生长习性、材质用途等资料。日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介绍功能,着力凸显植物与颐和园之间的关联故事。”
戴全胜透露,给树木戴上二维码是正在进行中的“智慧颐和园”工程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旨在将颐和园内所有的景观和各方面资料汇集到网络大平台上。目前,所有资料的输入工作已基本完毕,下一步颐和园还将把已实施在树木上的“扫一扫”,应用在重要的古建和景点上,尽最大努力为游客游览带来便利。
桂花是颐和园的重要古树名目,也是颐和园里的活“文物”,对百年古桂的保护一直是园林部工作的重点,“我们在延庆建设了一个大型花卉基地,对古桂的养护派专人进行研究。如今,我们可以‘指定’精确的开花时间,让它‘十一’开花它就能开花。”
独创监测仪实时测文物
“这种监测仪由颐和园与天津大学合作首创,与其他监测设备的不同之处是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收集和无线传输。”在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赵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寄澜亭长廊,亭梁上安装着颐和园探索文物保护监测的最新成果——物理监测仪。
这种无线物理监测仪根据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被“绑在”梁架上,通过传感仪捕捉实时风速、风压、温度、湿度、光速、照度等外力数据,然后由无线传输设备第一时间反馈给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通过数据的积累,分析各指标对文物造成影响的程度,进而制定下一步的保护措施。
目前监测仪还只有两处试点,均位于长廊一线,监测的是外力对廊壁彩画的褪色、粉化、裂度的影响。该仪器造价不菲,长廊两处试点共耗资40余万元。今年,颐和园还将在古建中另择5处进行安装。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预计年底建设完成。
为保证古建、文物安全、完好,全园各景区均设有监控探头,主要游览区共设有高清探头近300个,要害部位还安装着红外感应器等安防设施。“即便如此,在年游客量多达1400余万人次的情况下,想要保证文物保护与游客流量之间的平衡,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邹颖告诉记者,颐和园采取了分区梳理和局部限制客流的方法来缓解这一矛盾。“对于北京本地的游客,我们会引导他们尽量前往环境优美的西部非主要游览区,本地游客多在此固定进行晨练。外省、外国游客集中的主要游览区,在游览旺季,我们将采取‘单行线’游览政策,防止人群拥堵对古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