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庙会摊位费创新高 地坛最高摊位费20万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正值农历新年,北京各大公园春节庙会里人头攒动。除了逛庙会的游客,最高兴的要数在庙会上摆摊叫卖的各路商家了。而且,商家们从庙会上赚的钱,这些年来一直是呈直线上涨的势头。
这一点,从水涨船高的春节庙会摊位费上,能明显地感受出来。拿北京来说,各大公园春节庙会的摊位租金价格,10年来,经历了几何级的增长。记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公园春节庙会摊位费,尤其是食品摊位租金,只要几千块。到了2007年,北京公园春节庙会食品摊位租金,已经普遍超过了10万元。
而且,庙会摊位费的上涨态势,还在持续加强。今年,北京今年各大公园的庙会摊位费,创下了历史新高。龙潭庙会最高摊位费,从去年的15万元增长到17万元、地坛庙会最高摊位费从16万元上涨到20万元。
不断刷新的数据,让更多人看到庙会背后的巨大经济利益,借庙会“创收”也成为庙会举办地和摊主的普遍心态。那么,仅仅7天的庙会,竟然要十几万的租金,摊主们真的能从庙会中盈利吗?
对于赚钱,庙会摊主们表示很有信心。他们的秘诀是:转嫁成本保证有利可图。具体说来,租金的上涨带来商贩成本上涨,所以庙会商品的价格也纷纷水涨船高,平时几元钱的羊肉串到了庙会里就卖到了15元甚至20元。
一位在庙会上卖羊肉串的摊主,就算了一笔账:一个庙会摊位,如果是17万元拍下的,那么把所有成本都算进去的话,一天要有8000元以上的交易额,才能保证不赔本。虽然说,庙会上卖羊肉串的商户很多,竞争很激烈,但也并不是无利可图。因为,庙会举行期间会有几十万的人流,以去年为例,庙会人流最高峰的时候,一天的客流量大概在10万左右。一天下来,一个卖羊肉串的摊位的日交易额,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4、5万元。
看来,无论摊位费或者是商品的价格怎样高涨,都是一种转嫁成本的行为,最后为之买单的,还是咱们老百姓。
摊位费一再上涨,摊主为了转嫁成本而提高商品价格以从中牟利,这种并不健康的经济利益链,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虚高的价格。本来一件非常普通的东西,在进入庙会后被层层加利,一跃变为节日的“奢侈品”。游客们在庙会中花着较平时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钱消费,庙会商品的价格严重虚高每年都会成为游客们口诛笔伐的问题。
再有就是摊位的“二手经营”问题。有很多卖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拍到庙会的摊位,怎么办呢?这时,“拼摊儿”、转让摊位的现象就出现了。围绕摊位进行的“二手经营”增加了商户结构的不确定性,也让庙会经济变得混乱。
与此同时,食品卫生也是庙会管理的难题。尽管北京龙潭公园等春节庙会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卫生检查,但是各大公园的春节庙会依然是食品不熟、以次充好问题的高发地。
不断上涨的摊位费,带来的最严重的连锁反应,就是老百姓抱怨已久的:庙会商户结构单一,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那些以高价位拍到摊位的摊主,想要让自己的投入得到回报,必然会选择低成本高利润的商品,而食品凭借其价格上涨空间大、易卖等特征成为大多数摊主最好的选择。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的“羊肉串庙会”、“地摊庙会”。不少网友在网上评论说:春节想去庙会?在北京,你只要去一个庙会,就知道全北京城的庙会是什么样了。
反思庙会中,各种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源头上,进行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庙会?庙会是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传统,附带的是经济。为什么在一些西方的节日,在中国过得很火,但咱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味道就淡了许多。还是一点:咱们的传统节日消费经济,缺乏的是文化根脉。
我倒觉得,解决问题,并不难。首先,在传统的庙会上,应该更多地保留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形式内容。比如,老北京庙会上的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民俗活动。另外,就是要找到一个文化传承和商业利益的平衡点。以今年为例,蛇在我们老祖宗的理解里是非常吉祥的,金蛇含珠寓意吉祥感恩。但几乎没有公园,拿今年的生肖做文章,可见这种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我也谈两点自己的思考。要想办好庙会,还要避免庙会这种民俗活动,过多地与商业浮躁情绪挂钩。作为主办方,公园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商人,过多的商业气氛的涌入会让本来喜庆的庙会变得铜臭味儿十足。
还有就是要转变经营思维,不光是主办方,摊主商贩们也应该转变一下原有的思路,千篇一律只能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在自己的商品内容上下功夫,让商品变得新奇好玩,自然会吸引游客的目光,商业利益自然就来了。只有文化回归本位,才能让人们看到庙会真正的模样。